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營養治療前需評估營養狀態、代謝功能及腫瘤負荷,重點檢查體重變化、血液生化指標、消化吸收功能、炎癥水平及器官功能。
1、體重評估:記錄近3-6個月體重變化幅度,計算BMI指數。非自愿性體重下降>5%提示營養不良風險,需結合人體成分分析區分肌肉流失與水腫情況。腫瘤患者常見骨骼肌減少癥,需通過生物電阻抗或DEXA掃描量化肌肉含量。
2、血液生化檢測:包括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短期營養指標,以及鐵蛋白、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肝功能異常者需監測膽堿酯酶,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蛋白質攝入量。腫瘤相關炎癥標志物如CRP>10mg/L時需考慮代謝亢進狀態。
3、消化功能檢查:通過糞便脂肪定量、D-木糖吸收試驗評估消化吸收能力。胃部腫瘤患者需胃排空試驗,小腸受累者建議乳果糖氫呼氣試驗。存在消化道梗阻時需CT評估狹窄程度,決定腸內營養管放置位置。
4、代謝評估:間接能量測定儀檢測靜息能量消耗,腫瘤患者常出現10-20%的代謝率升高。血糖監測發現胰島素抵抗時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血酮體升高提示需增加能量供給。
5、器官功能篩查:心功能不全者限制液體入量,肺功能差者減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腹部超聲評估腹水情況,CT測量腫瘤負荷與腸道壓迫程度。吞咽功能評估決定營養支持途徑,存在瘺管者禁用腸內營養。
營養治療需個體化調整蛋白質供給量1.2-2.0g/kg/d,優先選擇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ω-3脂肪酸可改善惡病質,建議每日補充EPA 2g。消化功能障礙時采用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活動期出血需暫時禁食并給予腸外營養。定期監測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計數等指標,每2周調整營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