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棘皮瘤通常為良性皮膚腫瘤,可通過手術切除、激光治療、冷凍治療、局部藥物涂抹、光動力療法等方式干預。其發病可能與紫外線暴露、HPV感染、免疫抑制、遺傳因素、慢性皮膚損傷有關,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快速生長、中央角化栓、輕度疼痛、局部出血、繼發感染等癥狀。
角化棘皮瘤具有自限性特點,多數病例在數月至一年內可自行消退。組織學表現與鱗狀細胞癌相似但存在差異,典型表現為火山口樣外觀伴中央角化栓。臨床診斷需結合皮膚鏡檢查和病理活檢,避免誤診為惡性腫瘤。
直徑小于2厘米的病灶可采用5-氟尿嘧啶軟膏、咪喹莫特乳膏、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等藥物治療。對于面部等美觀要求高的部位,脈沖染料激光或CO2激光能精準清除病灶并減少瘢痕形成。
快速增大的病灶建議行切除術或Mohs顯微手術,確保完整切除減少復發風險。手術標本必須送病理檢查,術后創面可通過皮瓣轉移或植皮修復,復發率約為3-8%。
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出現多發性病灶,可能與器官移植后用藥或HIV感染有關。長期紫外線暴露者好發于面部和手背,老年患者需警惕合并鱗癌的可能,此類情況需擴大切除范圍。
需與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尋常疣等皮膚病變區分。典型角化棘皮瘤生長周期分為增殖期、穩定期和消退期,活檢可見角化珠和嗜酸性玻璃樣物質,Ki-67指數低于惡性腫瘤。
日常需加強防曬護理,使用SPF50+防曬霜并穿戴防護衣物。增加富含維生素A、C的飲食如胡蘿卜、柑橘類水果,避免抓撓病灶。定期皮膚自查發現異常增大及時就診,術后患者應每3-6個月隨訪,免疫缺陷人群需更密切監測。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但戶外活動需避開10-16點強紫外線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