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可通過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基因檢測等方式診斷。子宮內膜癌可能與雌激素水平異常、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林奇綜合征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下腹疼痛、盆腔包塊等癥狀。
婦科檢查是初步篩查手段,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大小、形態及附件區情況。觸及子宮增大或質地不均時需進一步檢查。絕經后婦女出現子宮增大伴觸痛需高度警惕。
經陰道超聲可測量子宮內膜厚度,絕經后女性內膜>4mm視為異常。MRI能清晰顯示肌層浸潤深度,CT用于評估淋巴結轉移。PET-CT對遠處轉移檢測靈敏度達90%。
診斷性刮宮是金標準,分段診刮可明確病灶位置。宮腔鏡下定點活檢準確率更高,能獲取足夠組織進行病理分型。病理報告需包含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和肌層浸潤深度。
CA125在晚期患者中升高明顯,聯合HE4檢測可提高特異性。血清CA125>35U/ml提示可能存在子宮外轉移,術后監測可用于評估復發風險。
MLH1/MSH2等錯配修復基因檢測適用于年輕患者或家族史陽性者。POLE突變型預后較好,TP53突變提示高級別腫瘤。分子分型可指導靶向治療選擇。
診斷期間建議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量攝入十字花科蔬菜和大豆制品。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術后護理需關注陰道殘端愈合情況,定期復查盆腔超聲和腫瘤標志物。出現異常分泌物或持續疼痛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