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是否需要治療取決于其大小、位置及癥狀,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處理,可通過定期觀察、手術切除、激光治療、注射治療、射頻消融等方式干預。
體積較小且無不適的脂肪瘤建議每6-12個月復查超聲。生長緩慢、直徑小于3厘米的皮下脂肪瘤惡變概率低于1%,日常避免局部反復摩擦刺激即可。
影響美觀或壓迫神經血管的脂肪瘤可選擇外科手術。傳統切除術適用于直徑5厘米以上瘤體,微創抽吸術適合面部等特殊部位,術后需加壓包扎預防血腫。
二氧化碳激光適用于表淺脂肪瘤,通過光熱效應汽化脂肪細胞。治療需2-3次間隔進行,可能出現暫時性色素沉著,術后需保持創面干燥。
磷酸鈉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可促進脂肪分解,適用于多發性小脂肪瘤。每月注射1次,3-5次為療程,可能出現注射部位凹陷等不良反應。
超聲引導下射頻針穿刺破壞脂肪細胞,適合深部肌肉間脂肪瘤。治療當天即可活動,需冰敷24小時減輕腫脹,2周后復查評估效果。
日常應控制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發現瘤體突然增大、變硬或疼痛時需及時就診,術后患者應穿著寬松衣物減少摩擦,保持切口清潔干燥,避免劇烈運動至拆線后1周。定期自我檢查身體各部位有無新發腫物,家族多發脂肪瘤者建議每年專科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