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是盆腔腹膜發生的炎癥反應,可能由生殖系統感染擴散、術后并發癥、鄰近器官炎癥蔓延、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外傷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手術引流、物理療法、營養支持、疼痛管理等方式干預。
1、感染擴散:
女性生殖系統感染如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未及時控制時,病原體可突破漿膜層侵襲腹膜。淋病奈瑟菌、衣原體等性傳播病原體是常見誘因,需針對性使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2、術后并發癥:
婦科手術如人工流產、子宮切除后可能破壞局部防御屏障,大腸桿菌、厭氧菌等條件致病菌乘虛而入。患者常伴發熱及下腹反跳痛,需聯合甲硝唑與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必要時行腹腔鏡探查。
3、鄰近炎癥:
闌尾穿孔、憩室炎等腸道病變可導致炎癥直接蔓延至盆腔腹膜。典型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轉為全腹壓痛,需急診行闌尾切除術或腸段切除,術后需禁食胃腸減壓。
4、結核感染:
結核分枝桿菌經血行播散至盆腔時,可形成粟粒樣腹膜結節伴腹水。確診需腹膜活檢找抗酸桿菌,規范使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聯抗結核治療至少6個月。
5、外傷因素:
骨盆骨折或穿刺傷導致腹膜完整性破壞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外源性病原體易引發化膿性炎癥。清創縫合后需預防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并監測腹腔膿腫形成。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恢復期逐步增加低脂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蒸蛋,配合盆底肌訓練改善血液循環。每日監測體溫及腹痛變化,若出現寒戰或腹脹加劇需立即復診。慢性患者可嘗試超短波理療促進炎癥吸收,長期腹痛者建議心理咨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