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可通過內鏡下切除、藥物治療、手術切除、定期隨訪、調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療。腸息肉可能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不良飲食習慣、年齡增長、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內鏡下切除:直徑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通過結腸鏡下電切術或黏膜切除術完整切除,治療當天即可進食流質食物。該方法創傷小、恢復快,適用于大多數腺瘤性息肉。
2、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可能抑制息肉生長,鈣劑補充可降低復發風險,益生菌制劑能調節腸道微生態。藥物治療多用于術后輔助或無法手術者。
3、手術切除:直徑超過3厘米的廣基息肉需行腹腔鏡腸段切除術,惡性息肉可能需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手術適用于內鏡無法完整切除或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
4、定期隨訪:術后1年需復查腸鏡,無復發者可延長至3-5年復查。多發息肉患者建議每年檢查腫瘤標志物如CEA,同時監測便潛血情況。
5、生活方式調整:減少紅肉及加工食品攝入,每日補充25克膳食纖維,保持BMI在18.5-23.9之間。戒煙限酒可降低復發率40%,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能改善腸道蠕動。
腸息肉治愈后需建立長期健康管理方案,每日攝入300克以上深色蔬菜,選擇游泳或快走等低沖擊運動,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避免高溫煎炸。術后3個月內避免舉重物或劇烈運動,每半年進行1次肛門指檢和糞便DNA檢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進行基因檢測和遺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