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損傷可能由外傷、感染、結石堵塞、自身免疫疾病、放射治療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局部冷敷、抗生素治療、手術取石、免疫調節、腺體按摩等方式干預。
頜面部撞擊或手術操作可能導致腺體機械性損傷。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進食時癥狀加重。急性期需冰敷減輕水腫,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慢性損傷可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腮腺炎、頜下腺炎。常伴隨發熱和腺體壓痛,可能與口腔衛生不良或免疫力下降有關。治療需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配合溫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唾液腺導管結石多因鈣鹽沉積形成。典型癥狀為進食后腺體突發脹痛,可能與脫水或代謝異常有關。超聲定位后可選擇導管擴張術或內鏡下取石術,日常需增加飲水量。
干燥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會攻擊腺體組織。特征性表現為口干眼干,可能伴有關節疼痛。需使用羥氯喹、潑尼松等免疫抑制劑,同時采用人工唾液緩解癥狀。
頭頸部放療會不可逆破壞腺體細胞。患者出現持續性口干,與放射線導致纖維化有關。治療側重唾液替代療法,咀嚼無糖口香糖可刺激殘余腺體功能。
日常護理需保持每日2000ml飲水,選擇冬瓜、梨等生津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餐后堅持含漱生理鹽水,定期進行頜下腺區域指腹打圈按摩。出現持續腫大或化膿癥狀需及時進行超聲檢查,放射性損傷患者需每半年復查腺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