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淚道阻塞建議在出生后3-6個月內開始治療。早期干預可避免繼發(fā)感染,多數患兒通過保守治療能痊愈。
1、保守治療階段出生后3-6個月:
新生兒淚道按摩是首選干預方式。用食指指腹沿鼻梁側面向下輕輕按壓淚囊區(qū),每日3-4次,促進淚道通暢。配合抗生素滴眼液可預防感染,常用藥物包括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此階段約80%患兒癥狀可緩解,表現為眼部分泌物減少、溢淚改善。
2、淚道探通術階段6-12個月:
若保守治療無效,需在全身麻醉下行淚道探通術。醫(yī)生使用專用探針擴張鼻淚管狹窄部位,術后配合沖洗確保通暢。該操作成功率可達90%,需注意術后48小時內避免揉眼,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潔眼周分泌物。
3、手術治療階段1歲以上:
反復探通失敗或合并解剖異常者需行淚道置管術或鼻腔淚囊吻合術。硅膠管留置3-6個月維持淚道形態(tài),嚴重骨性阻塞需通過手術重建引流通道。術后需定期復查,避免管腔粘連。
日常護理需保持眼周清潔干燥,用37℃以下溫水浸濕棉簽擦拭瞼緣。哺乳期母親應避免辛辣飲食,減少嬰兒眼部分泌物產生。若發(fā)現結膜充血、黃色膿性分泌物等感染跡象,需及時復查。冬季外出可佩戴嬰兒護目鏡防風沙刺激,室內濕度建議維持在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