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多數情況下不屬于嚴重疾病,但需要及時治療以避免并發癥。該病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引起,常見癥狀包括灰白色分泌物、魚腥味及外陰瘙癢。
一、疾病表現與診斷:
典型癥狀為稀薄均勻的分泌物,可能伴隨排尿不適或性交疼痛。通過婦科檢查及分泌物檢測可確診,需與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等鑒別。部分患者癥狀輕微甚至無癥狀,但菌群失調持續存在可能增加盆腔炎、早產等風險。
二、治療與日常管理:
治療主要采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菌藥物,可口服或局部使用。治療期間需避免性生活,伴侶通常無需同步治療。日常應選擇棉質內褲,避免頻繁沖洗陰道,經期及時更換衛生用品。乳酸桿菌制劑可能有助于恢復微生態平衡。
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穿緊身褲或久坐。飲食宜清淡,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治療后若癥狀未緩解或反復發作,需進一步排查糖尿病、免疫異常等潛在誘因。多數患者規范治療1-2周即可痊愈,但需注意預防復發,定期婦科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