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可能由雌激素水平過高、遺傳因素、孕激素失衡、肥胖、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
雌激素和孕激素失衡是子宮肌瘤的主要誘因。雌激素水平過高會刺激子宮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肌瘤。青春期后發病率上升,絕經后肌瘤可能萎縮。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或保健品可能增加風險。
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風險增高3倍。特定基因如MED12突變與肌瘤發生相關。一級親屬患病者需提前篩查,建議25歲后每年進行婦科超聲檢查。
肥胖女性脂肪組織分泌的雌激素前體轉化為活性雌激素,促進肌瘤生長。體重指數每增加1kg/m2,風險上升6%。控制體重至BMI<24,減少高脂飲食攝入。
慢性盆腔炎可能導致局部組織修復異常,與子宮肌瘤發生存在關聯。反復炎癥刺激改變子宮肌層微環境,表現為下腹墜痛伴月經量增多。規范治療陰道炎、宮頸炎等基礎疾病。
雙酚A等環境雌激素通過干擾受體通路促進肌瘤生長。減少塑料制品使用,避免接觸農藥殘留。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對子宮影響存在爭議,建議每日攝入不超過50g。
保持規律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3次,攝入十字花科蔬菜及亞麻籽,控制紅肉攝入。35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婦科檢查,經量突增或貧血需及時就診。無癥狀小肌瘤可觀察,癥狀明顯者需藥物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