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肺炎可通過臨床癥狀緩解、體溫恢復正常、影像學改善、實驗室指標轉陰、病原學檢測陰性等方式判斷是否痊愈。支原體肺炎通常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可能伴隨咳嗽、發熱等癥狀。
咳嗽頻率顯著減少或消失,痰液由黃膿轉為清稀,體溫持續穩定在37.3℃以下超過72小時,胸痛或呼吸困難等不適感基本消退。癥狀改善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評估。
使用退熱藥后無反復發熱,自然狀態下體溫連續3天維持在正常范圍。需排除合并其他感染或藥物熱等干擾因素,建議每日固定時間測量腋溫并記錄。
胸部X線或CT顯示肺部浸潤影面積縮小50%以上,磨玻璃樣變或實變病灶基本吸收。影像學改善往往滯后于臨床癥狀,建議治療結束后2-4周復查。
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指標恢復正常范圍。支原體抗體IgM轉陰或IgG滴度呈4倍以上下降,提示病原體被清除。
咽拭子或痰液PCR檢測肺炎支原體DNA轉陰,或培養結果連續兩次陰性。病原學檢查存在假陰性可能,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康復期建議保持每日1500ml以上溫水攝入,選擇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需循序漸進,居家護理注意保持室內濕度40%-60%。飲食宜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增加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草莓等水果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現癥狀反復或持續低熱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