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異常需重點關注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白蛋白等指標。
1、轉氨酶: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是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ALT主要存在于肝細胞胞漿,AST分布于肝細胞線粒體和胞漿。當肝細胞膜完整性受損時,ALT會優先釋放入血,數值升高通常早于AST。酒精性肝病時AST/ALT比值常大于2,病毒性肝炎則多小于1。
2、膽紅素:
總膽紅素TBIL和直接膽紅素DBIL反映膽汁代謝狀況。DBIL升高提示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下降或膽管梗阻,間接膽紅素升高可能與溶血有關。梗阻性黃疸時DBIL/TBIL比值超過50%,肝細胞性黃疸多在30%-50%之間波動。
3、蛋白合成:
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由肝臟合成,半衰期分別為20天和2天。慢性肝病時ALB持續低于30g/L提示肝功能失代償,PA下降可早期反映急性肝損傷。球蛋白升高伴A/G比值倒置常見于肝硬化。
4、膽汁淤積:
堿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移酶GGT升高提示膽汁淤積。ALP在骨骼疾病時也會升高,GGT對酒精性肝損傷更敏感。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ALP可升高至正常值3倍以上,GGT常伴隨顯著增高。
5、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時間PT和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反映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半衰期較短,急性肝衰竭時PT延長出現較早。INR>1.5是肝衰竭診斷標準之一。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攝入牛奶、雞蛋、魚肉等優質蛋白;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肝臟負擔,可選擇太極拳、散步等溫和運動;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變化,肝硬化患者建議每3個月檢查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當出現持續乏力、黃疸加深或凝血異常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