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外陰炎可能由局部刺激、衛生習慣不良、過敏反應、內分泌失調、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保持清潔、避免刺激物、藥物治療、調節內分泌、控制感染等方式治療。
外陰皮膚長期接觸化纖內褲、衛生巾或尿液等物理化學刺激物,可能導致屏障功能受損。日常需選擇純棉透氣內衣,如廁后從前向后擦拭,避免使用含香料或酒精的洗液清洗外陰。
經期不及時更換衛生棉條、運動后未清潔汗液等情況易滋生細菌。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1-2次,游泳后立即更換泳衣,避免穿緊身褲久坐超過3小時。
接觸洗衣粉殘留、避孕套乳膠或新染色的布料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發作期間可用冷水濕敷緩解瘙癢,記錄過敏原接觸史,必要時進行斑貼試驗篩查致敏物質。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導致外陰萎縮性炎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繼發感染。這類患者需監測激素水平,遵醫囑使用雌三醇乳膏,同時保持血糖穩定在空腹6.1mmol/L以下。
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條件致病菌過度增殖有關,通常表現為外陰紅腫、灼熱感、黃色分泌物等癥狀。急性期可選用莫匹羅星軟膏、克霉唑乳膏或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局部處理。
日常建議增加酸奶、納豆等含益生菌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次快走或瑜伽鍛煉增強免疫力。出現持續瘙癢、潰瘍或血性分泌物時需及時婦科就診,必要時進行分泌物培養或活檢排除特異性感染。保持外陰干燥可選用純棉護墊,夜間睡眠建議裸睡促進通風,避免使用電熱毯等加熱設備加重局部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