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可通過營養支持、藥物治療、人工肝支持、肝移植、并發癥管理等方式治療。肝功能衰竭通常由病毒性肝炎、藥物中毒、酒精性肝病、代謝異常、缺血性損傷等原因引起。
1、營養支持:
肝功能衰竭患者需調整飲食結構,采用高熱量、低蛋白、低脂飲食,避免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建議選擇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米粥、面條,適量補充支鏈氨基酸。每日分5-6次少量進食,必要時采用腸內營養制劑。
2、藥物治療:
針對病因使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治療病毒性肝炎,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對乙酰氨基酚中毒。保肝藥物如多烯磷脂酰膽堿、還原型谷胱甘肽可促進肝細胞修復,乳果糖減少氨吸收。用藥需嚴格監測肝功能變化。
3、人工肝支持:
血漿置換、血液灌流等人工肝系統能暫時替代肝臟解毒功能,清除膽紅素、氨等毒素。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可選擇性清除蛋白結合毒素。適用于等待肝移植或肝細胞再生的過渡期治療,需配合抗凝管理。
4、肝移植:
終末期肝病可采用原位肝移植或活體肝移植。手術需評估MELD評分,術后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嗎替麥考酚酯。移植后5年生存率可達70%,需終身監測排斥反應和感染風險。
5、并發癥管理:
肝性腦病需限制蛋白攝入并使用乳果糖、利福昔明;腹水患者需利尿劑聯合白蛋白輸注;肝腎綜合征需血管活性藥物特利加壓素。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需頭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需內鏡下止血。
肝功能衰竭患者需嚴格禁酒,每日監測體重和尿量變化。飲食以低鹽低脂高碳水為主,可適量食用南瓜、山藥等易消化食材。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疲勞。出現意識改變或出血傾向需立即就醫,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和血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