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淤血可能由右心衰竭、心包疾病、肝靜脈阻塞、妊娠壓迫、肝硬化等因素引起。
1、右心衰竭:右心泵血功能減退導致血液回流受阻,靜脈壓力升高傳導至肝竇。患者可能出現肝區脹痛、下肢水腫。治療需針對原發病,使用利尿劑減輕液體潴留,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低于3克。
2、心包疾病:縮窄性心包炎限制心室舒張,中心靜脈壓持續升高引發肝淤血。典型表現為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需行心包切除術解除壓迫,術后配合華法林抗凝治療。
3、肝靜脈阻塞:布加綜合征等疾病造成肝靜脈回流障礙,血液淤積在肝竇內。臨床可見腹水、食管靜脈曲張。介入治療采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藥物選用低分子肝素預防血栓。
4、妊娠壓迫:增大的子宮機械性壓迫下腔靜脈,妊娠晚期易發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建議左側臥位睡眠,分娩后癥狀多自行緩解,嚴重者需提前終止妊娠。
5、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繼發肝竇壓力升高,肝內血流阻力增加形成淤血。伴有脾功能亢進、門體側支循環開放。治療包括普萘洛爾降低門脈壓力,必要時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
日常需控制每日液體攝入量在1500毫升以內,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但晚期患者應限制活動強度。監測腹圍變化和體重波動,發現異常及時復查肝功能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