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過避免耳道進水、預防感染、促進自愈、藥物干預、手術修復等方式治療。耳膜穿孔通常由外傷、感染、氣壓傷、異物損傷、噪音暴露等原因引起。
1、避免耳道進水:保持耳道干燥是防止感染的關鍵。洗頭洗澡時使用防水耳塞或棉球涂抹凡士林阻隔水分,游泳需暫停至穿孔愈合。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滴耳液,防止水液通過穿孔進入中耳引發炎癥。
2、預防感染:穿孔后中耳黏膜直接暴露,易受細菌侵襲。出現耳痛、流膿需及時就醫,醫生可能開具氧氟沙星滴耳液、頭孢克洛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日常可用無菌棉簽輕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
3、促進自愈:約80%的小穿孔可在1-3個月內自行愈合。愈合期需避免擤鼻、打噴嚏時捏鼻,防止氣流沖擊穿孔邊緣。補充維生素A、蛋白質有助于黏膜修復,適當增加雞蛋、胡蘿卜攝入。
4、藥物干預:較大穿孔伴聽力下降時,醫生可能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愈合。合并中耳炎需聯用布地奈德鼻噴劑減輕咽鼓管水腫,過敏性鼻炎患者可配合氯雷他定控制黏膜充血。
5、手術修復:經3個月觀察未愈的穿孔需行鼓膜成形術,常用顳肌筋膜或軟骨膜作為修補材料。全麻下進行的內鏡鼓室成形術創傷較小,術后需保持頭部抬高姿勢兩周,避免劇烈運動導致移植物移位。
穿孔愈合期間建議保持環境安靜,噪音超過85分貝時佩戴降噪耳罩。飲食注意補充鋅元素,牡蠣、牛肉等食物可加速組織修復。恢復期避免乘坐飛機或潛水,氣壓變化可能導致穿孔擴大。定期復查耳內鏡監測愈合進度,突發眩暈或面癱需立即就診排除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