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起泡可通過局部消毒、保護創面、避免摩擦、穿透氣鞋襪、外用藥物等方式治療。腳底起泡通常由長時間摩擦、汗液刺激、鞋子不合腳、足部真菌感染、皮膚過敏等原因引起。
1、消毒處理:水泡未破時用碘伏消毒周圍皮膚,避免直接刺破以防感染。已破潰的水泡需清除滲出液后涂抹莫匹羅星軟膏,覆蓋無菌紗布。每日更換敷料直至結痂。
2、減壓保護:使用環形泡沫墊或硅膠貼包裹水泡部位,分散壓力。選擇前掌減壓設計的運動鞋,避免穿硬底鞋或高跟鞋。夜間睡眠時可抬高下肢促進血液循環。
3、控制摩擦:穿著吸濕排汗的棉質或羊毛混紡襪子,避免化纖材質。新鞋應逐步增加穿著時長,搭配防磨腳貼使用。足部易出汗者可隨身攜帶備用襪子更換。
4、抗感染處理: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需聯用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噴霧。過敏因素導致的水泡可口服氯雷他定,外涂氫化可的松軟膏。合并化膿時需就醫進行細菌培養。
5、促進愈合:每日用38℃溫水泡腳10分鐘軟化角質,輕柔去除死皮后涂抹尿素軟膏。維生素E膠囊刺破后涂抹可減少瘢痕形成,配合紅光理療儀照射加速修復。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每日更換鞋襪并用陽光暴曬殺菌。飲食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C攝入,適量補充鋅元素促進皮膚修復。選擇橢圓機、游泳等低沖擊運動替代跑步,恢復期避免長時間行走。水泡面積超過指甲蓋或持續滲液超過3天需到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