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腫可能由先天性膽管發育異常、寄生蟲感染、創傷、退行性改變、遺傳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多數可通過定期觀察、藥物驅蟲、穿刺引流、手術切除、基因治療等方式干預。
胚胎期膽管發育異常是肝囊腫最常見成因,約占先天性病例的70%。這類囊腫內壁覆蓋膽管上皮細胞,多呈單房性且生長緩慢。超聲檢查可見邊界清晰的圓形無回聲區,通常無需特殊處理,建議每6-12個月復查影像學監測變化。
細粒棘球絳蟲幼蟲寄生可形成寄生蟲性肝囊腫,牧區高發。囊腫壁呈分層結構,囊液含病原體。患者可能出現右上腹隱痛、皮膚瘙癢等癥狀。治療需聯合阿苯達唑、甲苯咪唑等驅蟲藥,巨大囊腫需配合穿刺抽吸術。
肝臟外傷或手術后可形成假性囊腫,囊壁無上皮細胞覆蓋。這類囊腫可能繼發感染或出血,表現為發熱、腹膜刺激征。體積較小者可自行吸收,超過5cm的囊腫需行經皮酒精硬化治療或腹腔鏡開窗術。
中老年患者肝內小膽管阻塞可能導致潴留性囊腫,常與肝硬化并存。超聲顯示多發微小囊泡,肝功能檢查可見轉氨酶輕度升高。控制基礎肝病是關鍵,建議戒酒并補充維生素E、水飛薊素等護肝成分。
多囊肝病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肝臟布滿大小不等囊腫,多合并多囊腎。基因檢測可發現PKD1/PKD2突變。治療以緩解門脈高壓為主,終末期需考慮肝移植。患者直系親屬應進行遺傳咨詢和定期篩查。
肝囊腫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攝入深海魚、雞胸肉、豆腐等優質蛋白。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囊腫破裂,推薦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或游泳。合并感染者應嚴格消毒餐具,牧區居民需定期驅蟲預防。囊腫直徑超過10cm、出現持續疼痛或繼發感染時應及時肝膽外科就診,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腹腔鏡囊腫開窗術或肝部分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