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主要表現為皮膚或黏膜下出血點、瘀斑,按病程發展可分為早期針尖樣出血點、進展期融合性瘀斑、嚴重時伴內臟出血。典型癥狀包括皮膚紫紅色瘀點、壓之不褪色、無痛性皮下出血等。
1、早期瘀點:
疾病初期表現為針尖至粟粒大小的鮮紅或紫紅色斑點,多出現于雙下肢及受壓部位。毛細血管脆性增加導致紅細胞外滲,出血點常呈對稱分布,可能與血小板減少、血管炎或凝血功能障礙有關。此階段需完善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
2、進展期瘀斑:
隨著病情發展,出血點融合成片狀瘀斑,直徑可達1厘米以上,顏色逐漸轉為青紫色。過敏性紫癜患者常見于臀部及四肢伸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見于摩擦部位。伴隨癥狀可能包括關節腫痛、腹痛等,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風險。
3、黏膜出血:
約30%患者出現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出血,表現為自發性牙齦滲血或鼻衄。血小板計數低于20×10?/L時風險顯著增加,可能提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
4、內臟出血:
嚴重病例可見消化道出血黑便、嘔血、泌尿系出血血尿或顱內出血。多見于凝血因子缺乏、白血病等重癥患者,伴隨頭痛、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癥狀需立即就醫。實驗室檢查需重點關注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
5、伴隨癥狀:
過敏性紫癜常伴蕁麻疹樣皮疹、關節腫痛及腎損害;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能出現發熱、神經精神癥狀。老年患者突發紫癜需排查藥物因素,兒童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紫癜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選擇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飲食宜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及深綠色蔬菜,有助于改善毛細血管脆性。血小板減少者需禁食堅硬食物,出現血尿或黑便時應立即禁食并急診處理。建議穿著寬松衣物,定期監測皮膚出血范圍變化,伴隨腹痛或頭痛需即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