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結腸癌化療效果需結合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和臨床癥狀綜合評估。
一、影像學評估:
增強CT或核磁共振是主要手段,通過對比化療前后腫瘤直徑變化判斷療效。完全緩解指病灶消失;部分緩解為腫瘤縮小≥30%;疾病穩定指縮小未達30%或增大未超20%;疾病進展則腫瘤增大超20%或出現新病灶。PET-CT能更早發現代謝活性變化,對評估微小殘留病灶有優勢。
二、實驗室指標監測:
癌胚抗原和CA19-9是常用腫瘤標志物,化療有效時數值會顯著下降。需連續監測2-3次,下降幅度>50%提示治療有效。但約30%患者標志物不敏感,需結合其他指標。血常規可反映骨髓抑制程度,肝腎功能異常可能提示藥物毒性。
三、癥狀改善觀察:
有效化療后腹痛、便血、腸梗阻等癥狀減輕,體力評分提升。體重穩定或增加、食欲改善也是積極信號。若出現新發疼痛、持續發熱或黃疸,需警惕進展可能。患者報告結局量表能量化生活質量變化。
化療期間每2-3周期需全面評估,方案調整應基于多學科討論。營養支持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攝入,補充維生素D和ω-3脂肪酸。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每周150分鐘,可改善治療耐受性。心理干預能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正念訓練和團體輔導效果顯著。治療間隙建議進行中醫調理,但需避免與化療藥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