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狹窄的治療需根據病因和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個體化方案,多數情況下通過藥物和手術可有效改善癥狀。
1. 保守治療:
輕度腸狹窄或炎癥性腸病引起的狹窄可優先嘗試藥物干預??寡姿幬锶绨被畻钏嶂苿┠芫徑饽c道黏膜水腫;糖皮質激素適用于急性期炎癥控制;合并感染時需聯用抗生素。同時需配合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食物刺激腸道,少量多餐減輕消化負擔。定期影像學復查監測狹窄進展至關重要。
2. 內鏡治療:
對于局限性纖維性狹窄,內鏡下球囊擴張術是首選微創手段。通過導管導入球囊對狹窄部位進行機械擴張,術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該方式創傷小但存在復發風險,建議每3-6個月復查腸鏡。禁忌癥包括長段狹窄、合并瘺管或惡性腫瘤等情況。
3. 外科手術:
重度狹窄或合并腸梗阻時需行腸段切除術,根據病變范圍選擇局部切除或腸吻合術。惡性腫瘤導致的狹窄需擴大切除范圍并清掃淋巴結。術后需關注腸功能恢復情況,逐步過渡到流質、半流質飲食??肆_恩病患者術后仍需長期藥物維持治療預防復發。
日常需保持飲食溫度適宜,避免過冷過熱刺激腸道;選擇清蒸、燉煮等烹飪方式減少油脂攝入;康復期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改善腸蠕動。術后三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定期監測營養指標。出現持續腹痛、嘔吐或排便習慣改變應及時復診。長期管理需建立包括消化科醫生、營養師在內的多學科隨訪體系,結合腸鏡、CT等檢查動態評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