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型肝炎本身不具有傳染性。該疾病是因膽汁排泄障礙導致的肝臟炎癥反應,其病因包括藥物損傷、自身免疫異常或膽道梗阻等非傳染性因素。
膽汁淤積型肝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及皮膚瘙癢,血液檢查可見膽紅素和堿性磷酸酶顯著升高。慢性期可能伴隨肝區隱痛、脂肪瀉及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癥狀,長期未干預可能進展為膽汁性肝硬化。
1、非傳染性病因類型:
藥物性膽汁淤積常見于抗生素、抗結核藥或激素類藥物使用后,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配合護肝治療。自身免疫性膽汁淤積多見于中年女性,需通過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進展。膽道梗阻型需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結石或腫瘤位置,采用內鏡取石或手術解除梗阻。
2、特殊注意事項:
妊娠期膽汁淤積需密切監測胎兒情況,分娩后癥狀多可自行緩解。遺傳性膽汁淤積如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癥,需基因檢測確診并考慮肝移植治療。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現重疊綜合征,此時需同時進行抗病毒治療。
日常需保持低脂飲食,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克以下,優先選擇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補充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每周進行3-5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游泳。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每3-6個月復查肝功能及肝臟超聲,出現皮膚瘙癢加重或大便顏色變淺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