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包塊可通過觸診定位、觀察變化、評估伴隨癥狀、記錄生長速度、區分生理性腫脹等方式自我檢查。腹部包塊可能由脂肪瘤、疝氣、腸道梗阻、卵巢囊腫、腹腔腫瘤等原因引起。
平臥屈膝放松腹肌,用指尖緩慢按壓腹部各象限,注意包塊位置、大小及活動度。臍周硬塊可能為疝氣,右下腹固定包塊需警惕闌尾周圍膿腫。觸診時避免用力擠壓,防止臟器損傷。
每日記錄包塊形態變化,生理性脂肪瘤通常質地柔軟且生長緩慢。若包塊在咳嗽時突出或平臥消失,可能為腹股溝疝。進食后體積增大的包塊需考慮胃腸病變。
伴隨發熱、嘔吐可能提示腸梗阻,突發劇痛需警惕囊腫破裂。卵巢囊腫可能導致月經紊亂,惡性腫瘤常伴體重下降。非疼痛性包塊超過2周未消退應就醫。
用軟尺測量包塊直徑并每周對比,良性腫瘤每月增長<1cm。腹腔轉移瘤可能在2-3周內顯著增大,妊娠子宮有規律性增大特征。短期內體積翻倍需急診排查。
便秘導致的結腸糞塊可經排便后消失,經期盆腔充血屬生理現象。餐后胃部膨隆與真正包塊的區別在于動態變化。腹直肌分離產生的隆起會在抬頭動作時明顯。
日常可進行低纖維飲食減少腸道積氣,避免舉重物防止疝氣加重。練習腹式呼吸有助于觀察包塊活動度,定期進行腫瘤標志物篩查。持續存在的包塊需通過超聲或CT明確性質,育齡女性應結合婦科檢查排除附件病變。記錄包塊變化周期與月經周期的關聯性,運動后新出現的包塊要排除運動性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