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液體復蘇、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營養支持等方式治療。急性腸梗阻通常由腸粘連、腸扭轉、腸套疊、腫瘤壓迫、糞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通過鼻胃管或腸梗阻導管引流胃腸道內容物,降低腸腔內壓力。胃腸減壓能緩解腹脹、嘔吐癥狀,減少腸壁水腫。操作時需監測引流液性狀和量,警惕血性液體或腸壞死征象。
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是基礎治療。根據血氣分析和尿量調整補液方案,常用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補充細胞外液。嚴重脫水者需建立中心靜脈通路,維持尿量>0.5ml/kg/h。
針對病因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甲硝唑控制感染,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減少消化液分泌。解痙劑山莨菪堿可緩解腸痙攣,但機械性梗阻禁用促動力藥。
出現腹膜炎或絞窄征象需急診手術。粘連松解術適用于單純性粘連,腸切除吻合術處理壞死腸段。惡性腫瘤致梗阻可行姑息性造瘺,術前需評估患者營養狀態。
禁食期間給予全腸外營養,提供25-30kcal/kg/d熱量。梗阻解除后逐步過渡至低渣飲食,優先選擇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長期梗阻患者需補充維生素B12及鐵劑。
術后早期鼓勵床上踝泵運動預防血栓,恢復期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飲食遵循從流質、半流質到軟食的漸進原則,避免高纖維及產氣食物。定期復查腹部CT評估腸管通暢度,腫瘤患者需監測腫瘤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