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囊腫是生長在腸系膜上的囊性病變,多為良性,主要包括淋巴管囊腫、腸源性囊腫、間皮囊腫、創傷性囊腫和先天性囊腫五種類型。
1、淋巴管囊腫:
由淋巴管發育異常或阻塞形成,囊內充滿淋巴液。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較大囊腫可能壓迫腸道引起腹痛、腹脹或腸梗阻。超聲或CT檢查可明確診斷,體積較小且無癥狀者可觀察,直徑超過5厘米或引發并發癥時需手術切除。
2、腸源性囊腫:
胚胎期腸管發育異常所致,囊壁含腸道黏膜層和肌層。常見于兒童,可能伴隨嘔吐、便血等癥狀。增強CT能顯示囊腫與腸管關系,確診后建議手術完整切除以防惡變。
3、間皮囊腫:
腸系膜間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囊液多為漿液性。成人多見,臨床表現為腹部包塊或隱痛。需與腹腔腫瘤鑒別,MRI檢查有助于判斷囊腫性質,有癥狀者需腹腔鏡微創治療。
4、創傷性囊腫:
腹部外傷或手術后淋巴液滲出被包裹形成,囊壁無上皮襯里。常有明確外傷史,可能合并感染出現發熱、壓痛。抗感染治療無效時需穿刺引流或手術清除。
5、先天性囊腫:
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組織演變而來,如卵黃管囊腫。新生兒期即可發現,可能合并臍部滲液。超聲檢查可確診,早期手術能預防腸扭轉等并發癥。
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囊腫破裂,定期復查腹部超聲監測變化。若出現持續腹痛、嘔吐或腹部包塊增大應及時就診。術后患者應保持低纖維飲食2-4周,逐步恢復活動量,術后1個月復查評估恢復情況。備孕女性建議孕前處理較大囊腫,妊娠期增大可能增加產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