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可能由產道感染、胎膜早破、醫療器械污染、皮膚黏膜屏障破壞、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免疫支持、感染源清除、生命體征監測、營養支持等方式干預。
1、產道感染:分娩過程中母體產道內的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體通過母嬰垂直傳播侵入新生兒血液系統。這類感染需在分娩前對孕婦進行陰道分泌物篩查,確診后產時靜脈注射青霉素類抗生素預防感染。新生兒出生后需立即采集血液培養,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頭孢噻肟、氨芐西林等抗生素治療。
2、胎膜早破:破膜時間超過18小時會顯著增加羊水污染風險,使李斯特菌、無乳鏈球菌等病原體經胎盤或臍帶侵入胎兒循環。臨床需監測產婦體溫及胎心變化,新生兒出生后應進行C反應蛋白檢測。對于早發型敗血癥,需聯合使用慶大霉素和氨芐西林進行經驗性治療。
3、醫源性感染:氣管插管、臍靜脈導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將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帶入血液循環。治療需立即拔除感染導管,采集導管尖端進行培養。萬古霉素常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療程需持續至血培養轉陰后14天。
4、皮膚屏障缺陷:早產兒皮膚角質層發育不完善,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通過臍部、注射部位等破損處入侵。護理需使用氯己定消毒皮膚,嚴重感染者需輸注免疫球蛋白。出現化膿性臍炎時,需局部應用莫匹羅星軟膏配合全身抗生素治療。
5、免疫系統不成熟: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儲備不足及補體缺乏,難以有效清除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對于極低出生體重兒,可預防性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母乳喂養能提供分泌型IgA,配方奶喂養者應添加乳鐵蛋白制劑。
日常護理需保持室溫26-28℃,濕度55%-65%,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母乳喂養期間母親應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人工喂養需選擇低滲透壓配方奶。監測新生兒體溫、攝奶量及反應靈敏度,出現嗜睡、黃疸加重或喂養困難時需立即就醫。恢復期可進行撫觸刺激促進胃腸蠕動,每日體重增長應達20-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