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很瘦不長肉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改善消化吸收、增加運動量、排除疾病因素、監測生長發育等方式干預。可能由挑食偏食、腸道功能紊亂、代謝異常、內分泌疾病、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
優先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如雞蛋、奶酪、牛油果,每日安排5-6餐少量多餐。避免飯前飲用大量液體影響食欲,烹飪時適當增加橄欖油、堅果碎等健康脂肪。記錄飲食日記排查營養缺口,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補充劑。
2、消化優化:
持續兩周以上的腹脹、腹瀉需排查乳糖不耐受或食物過敏。餐前可進行順時針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避免進食過快或邊玩邊吃,飯后保持直立姿勢30分鐘。山藥、小米等食材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3、運動干預:
每日保證1小時中等強度運動如跳繩、游泳、騎自行車,運動后補充蛋白質促進肌肉合成。避免久坐不動,可通過趣味游戲增加活動量。運動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同時能增強食欲改善進食量。
4、疾病排查:
可能與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生長曲線持續偏低、易疲勞等癥狀。需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測、微量元素檢查,排除克羅恩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患兒可能出現多食但體重不增現象。
5、生長監測:
定期測量身高體重并繪制生長曲線圖,每年骨齡檢測評估發育潛力。保證夜間深度睡眠時長,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期為夜間10點至凌晨2點。遺傳因素占身高影響的60%-80%,父母發育較晚者需延長觀察期。
建議每日攝入300-500ml牛奶或酸奶,雞蛋、魚肉、豆制品等優質蛋白分三餐均衡分配。適合的運動包括摸高跳、籃球等縱向運動,避免過度節食或強迫進食。持續3個月體重無增長或伴隨發育遲緩需兒科內分泌科就診,完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檢測。注意營造愉快就餐環境,避免在餐桌上批評教育,保證維生素D和鈣的協同補充促進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