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通常不會癌變。該病是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療后的常見并發癥,主要引起腸道黏膜炎癥反應,但癌變風險極低。
放射性腸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急性期多在放療后數天至數周出現,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黏膜充血水腫明顯。慢性期多在放療后數月甚至數年發生,以腸道纖維化、狹窄為主要特征,可能出現便血、腸梗阻等表現。臨床數據顯示,放射性腸炎患者發生腸癌的概率與普通人群無顯著差異。
治療方面需根據分期采取不同措施。急性期以對癥治療為主,可選用黏膜保護劑、止瀉藥物緩解癥狀。慢性期出現腸狹窄時可能需要內鏡下擴張或外科手術干預。日常需保持低渣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既有助于評估炎癥程度,也能早期發現其他腸道病變。
放射性腸炎患者應建立長期隨訪計劃,每1-2年進行腸鏡監測。飲食上推薦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均衡膳食,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可適量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但需避免含乳糖制品以防加重腹瀉。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等有助改善腸道蠕動功能。心理方面需認識到該病癌變風險低,避免過度焦慮,出現持續便血或體重下降等情況及時就醫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