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疝可通過保守觀察、疝氣帶固定、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等方式治療。小兒腹股溝疝通常由腹壁發育不全、腹壓增高等原因引起。
嬰幼兒腹股溝管閉合延遲或鞘狀突未閉是主要誘因,表現為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1歲以內患兒有自愈可能,建議減少哭鬧、避免便秘等腹壓增高行為,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疝環變化。
慢性咳嗽、排便困難、劇烈哭鬧等持續腹壓升高會加重疝氣。護理需保持呼吸道通暢,飲食增加膳食纖維,訓練規律排便習慣。早產兒需特別注意喂養體位,防止嗆奶誘發腹壓波動。
適用于暫未達手術指征的患兒,需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醫用疝氣帶。正確佩戴可防止腸管嵌頓,但需每日檢查皮膚狀況,避免壓迫導致局部缺血。佩戴期間仍需觀察包塊是否可還納。
適用于2歲以上或疝囊較大患兒,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6小時可進食,但需限制劇烈活動1個月。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包括陰囊水腫、線結反應。
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適用于嵌頓疝急診情況,或腹腔鏡手術禁忌者。術后需保持切口干燥,使用腹帶保護1-2周。復發率低于3%,但需警惕術后血腫、傷口感染等風險。
日常護理需注意維持均衡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C促進結締組織修復;避免跑跳等增加腹壓的運動;定期監測雙側腹股溝區發育情況。若發現包塊變硬、疼痛或嘔吐等嵌頓癥狀,需立即就醫處理。多數患兒經規范治療預后良好,家長無需過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