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指因年齡增長或疾病導致身體機能嚴重衰退,喪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群體。
失能老人通常表現為無法獨立完成進食、穿衣、如廁、移動等日常活動,需要他人持續照料。根據巴氏量表評估,日常生活能力評分≤40分可判定為失能狀態,常見于75歲以上高齡老人。
自然衰老導致肌肉萎縮、關節退化、神經傳導速度下降,60歲后肌肉量每年減少1-3%。骨質疏松、視力聽力減退等退行性變化會顯著影響活動能力,這類情況可通過平衡訓練、營養補充延緩進程。
腦卒中后遺癥可能導致偏癱失語,晚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喪失定向力和執行功能。糖尿病足、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會限制活動能力,這類病理性失能需針對原發病進行康復治療和藥物控制。
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術后1年內失能發生率高達50%。嚴重跌倒、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可能直接導致長期臥床,需預防性安裝扶手、防滑墊等適老化設施。
營養不良加速肌少癥發展,獨居缺乏社交易引發抑郁性廢用綜合征。多重用藥可能引起頭暈乏力等副作用,需定期評估藥物相互作用并調整方案。
日常護理需保證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達1.2-1.5g/kg體重,優先選擇雞蛋、魚肉等優質蛋白。每周進行2-3次坐位抬腿、彈力帶訓練等抗阻運動,使用助行器輔助移動。臥室應配備護理床、防褥瘡墊,建立規律排便習慣預防便秘。當出現嗆咳、壓瘡或認知功能急劇下降時需及時就醫,必要時考慮專業機構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