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可能導致陰道出血。多數情況下,肌瘤引起的出血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出血,具體癥狀與肌瘤位置、大小及數量相關。
1. 黏膜下肌瘤:
生長在子宮腔內的黏膜下肌瘤最易引發異常出血。這類肌瘤直接增加子宮內膜面積,干擾子宮收縮,導致經期大量出血或點滴出血持續數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貧血,需通過超聲檢查明確肌瘤位置,必要時行宮腔鏡手術切除。
2. 肌壁間肌瘤:
位于子宮肌層的肌瘤若體積較大或靠近內膜層,可能壓迫靜脈叢導致經血排出不暢。典型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至20天左右,每次經量超過80毫升,常見血塊排出。建議每3-6個月復查肌瘤生長情況,伴隨貧血時需口服鐵劑補充。
3. 漿膜下肌瘤:
向子宮外突出的漿膜下肌瘤較少直接引起出血,但當肌瘤扭轉或發生紅色變性時,可能突發劇烈腹痛伴陰道流血。此類情況需急診處理,通過腹腔鏡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行肌瘤剔除術。
日常需記錄月經周期與出血量變化,避免攝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適量食用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選擇瑜伽等溫和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若出血持續超過3個月或血紅蛋白低于90g/L,應及時進行超聲與激素水平檢測,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可能。絕經后女性出現肌瘤相關出血時,需警惕惡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