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是痛風慢性期的典型表現,可通過外觀特征、發病部位及伴隨癥狀初步判斷。
1、外觀特征判斷:
痛風石通常呈黃白色結節狀隆起,質地堅硬如石子,表面皮膚菲薄易破潰。初期體積較小如米粒,隨病程進展可增大至雞蛋大小。典型痛風石呈偏心性生長,破潰后可見白色粉末狀或糊狀尿酸鹽結晶滲出,創面難以愈合。區別于普通皮下結節,痛風石觸痛感較輕,但急性發作期可能伴隨紅腫熱痛。
2、發病部位判斷:
痛風石好發于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約70%首次出現在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足背、踝關節、膝關節、手指關節及耳廓。非典型部位如跟腱、尺骨鷹嘴等也可能出現。沉積在關節內的痛風石可導致關節畸形,X線檢查可見"穿鑿樣"骨侵蝕。若結節出現在非典型部位且無痛風病史,需與類風濕結節、黃色瘤等鑒別。
3、伴隨癥狀判斷:
痛風石往往伴隨典型痛風發作史,患者多有高尿酸血癥血尿酸>420μmol/L及反復關節紅腫熱痛病史。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現關節持續性鈍痛、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可合并腎功能損害、尿酸性腎結石或代謝綜合征表現。通過關節超聲或雙能CT檢查可發現尿酸鹽沉積特征,穿刺活檢發現針狀尿酸鹽結晶可確診。
日常需嚴格控制高嘌呤食物攝入,如動物內臟、濃肉湯、海鮮等,每日飲水2000ml以上促進尿酸排泄。避免劇烈運動誘發關節損傷,可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急性發作期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緩解疼痛。定期監測血尿酸水平,長期未控制的痛風石可能造成關節永久性破壞,需在風濕免疫科醫師指導下進行降尿酸治療。合并破潰感染時需及時外科清創,并預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