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降溫、補充水分、調節環境溫度、適當休息等方式緩解。體溫升高通常由感染、炎癥反應、代謝異常、中暑、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溫: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促進散熱。冰袋冷敷額頭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凍傷。避免酒精擦浴,可能引起皮膚刺激或酒精中毒。兒童可選用退熱貼,需每4小時更換一次。
2、藥物降溫:體溫超過38.5℃可考慮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藥物需間隔4-6小時使用,24小時內不超過4次。蠶豆病患者禁用氨基比林類藥物,哮喘患者慎用阿司匹林。
3、補充水分:每升高1℃體溫需增加500ml補液量,可選用淡鹽水、椰子水、口服補液鹽。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為宜。脫水患者可靜脈補充葡萄糖氯化鈉溶液。
4、環境調節:保持室溫22-24℃,濕度50%-60%。定時開窗通風,避免直吹冷風。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根據體溫變化增減被褥。使用空調時避免出風口直接對著人體。
5、休息管理: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避免劇烈運動。采用半臥位姿勢利于呼吸循環。閱讀或聽輕音樂轉移注意力。體溫持續超過72小時或出現抽搐需急診就醫。
發熱期間建議選擇粥類、蒸蛋、果蔬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膩辛辣。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體溫超過38℃時暫停運動。監測體溫變化記錄熱型,注意觀察意識狀態和皮膚黏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