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動脈造影是一種通過X射線成像技術觀察肝臟動脈系統的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診斷肝臟血管病變、腫瘤及介入治療引導。該技術通過向肝動脈注入造影劑,使血管顯影清晰,主要適用于肝癌定位、血管畸形評估和介入治療前規劃。
1、技術原理:
肝動脈造影基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通過股動脈穿刺插入導管至肝動脈,注入含碘造影劑后利用X射線連續拍攝。血液中的造影劑可阻斷X射線穿透,在影像中形成血管負影,從而清晰顯示肝動脈及其分支的走行、管徑和血流狀態。現代設備可實現三維重建,提高病變定位精度。
2、適應病癥:
該檢查主要針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如原發性肝癌在造影中表現為腫瘤染色和血管扭曲;肝血管瘤呈現特征性"早出晚歸"征象。對于門靜脈高壓患者,可評估側支循環建立情況。肝移植術前需通過造影確認血管解剖變異,術后則用于監測血管并發癥。
3、操作流程:
檢查前需進行凝血功能篩查和碘過敏試驗。術中采取局部麻醉,經股動脈插入導管至腹腔干,選擇性插管至肝總動脈后以每秒3-5毫升速度注射造影劑。標準體位包括正位、側位和斜位攝片,必要時行超選擇性插管至肝左/右動脈。全程需心電監護,耗時約30-60分鐘。
4、優勢特點:
相比CT/MRI血管成像,肝動脈造影具有更高空間分辨率,可檢出毫米級血管病變。動態觀察血流特點有助于鑒別腫瘤性質,如肝細胞癌的典型表現是動脈期快速強化、靜脈期快速消退。同時兼具治療功能,發現病變后可立即進行栓塞、化療藥物灌注等介入操作。
5、風險控制:
主要并發癥包括穿刺部位血腫發生率約2%、造影劑腎病高危患者發生率3-5%和血管損傷<1%。嚴格掌握禁忌證可降低風險,如嚴重腎功能不全者需改用二氧化碳造影,凝血功能障礙者需提前糾正。術后需壓迫止血6小時,監測尿量及穿刺點情況。
接受肝動脈造影后建議24小時內保持穿刺側下肢制動,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促進造影劑排泄。飲食宜選擇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加重肝臟負擔。術后一周內避免劇烈運動,觀察有無腹痛、發熱等遲發反應。合并肝硬化患者需繼續抗病毒治療,定期復查肝功能。介入治療后應根據醫囑進行增強CT隨訪,評估腫瘤壞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