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術后護理需關注傷口管理、飲食調整、活動指導、并發癥監測及心理支持,以促進康復并降低復發風險。
1、傷口護理:
術后保持手術切口清潔干燥,每日觀察有無紅腫、滲液或發熱等感染跡象。使用無菌敷料覆蓋,遵醫囑定期換藥。避免劇烈活動導致傷口張力增加,咳嗽時用手按壓腹部減輕牽拉。若出現持續疼痛或異常分泌物,需及時就醫處理。
2、飲食過渡:
術后初期選擇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逐步過渡至低渣半流食如粥類、軟爛面條。2周后可添加易消化的蛋白質如蒸蛋、魚肉,避免高纖維、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少量多餐,每日進食5-6次,每次不超過200毫升。恢復期需保證每日熱量攝入不低于1500千卡。
3、活動指導:
術后24小時可在床上翻身活動肢體,48小時后嘗試床邊坐起。根據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步行距離,術后1周每日步行3次,每次10-15分鐘。避免提重物超過5公斤或突然彎腰動作。術后6周內禁止游泳、騎自行車等劇烈運動。
4、并發癥監測:
密切觀察排便情況,若出現持續腹瀉、便秘或血便需聯系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衡、吻合口狹窄等因素有關,通常伴隨腹痛、腹脹癥狀。監測體溫變化,術后感染多表現為持續低熱伴乏力。定期復查血常規評估貧血及營養狀況。
5、心理支持:
術后焦慮發生率高達40%,可通過正念冥想、深呼吸訓練緩解情緒。參加患者互助小組分享康復經驗,家屬需避免過度保護性限制。心理咨詢可改善睡眠障礙,必要時醫生可能建議短期使用帕羅西汀、舍曲林等藥物。
結腸癌術后需長期保持高蛋白飲食如雞胸肉、蝦仁,搭配西蘭花、胡蘿卜等抗氧化蔬菜。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太極拳,術后3個月可嘗試瑜伽改善核心肌群力量。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每6個月復查腸鏡及腫瘤標志物。夜間睡眠保持7-8小時,午休不超過30分鐘以避免生物鐘紊亂。戒煙并限制酒精攝入每日不超過25克,控制BMI在18.5-23.9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