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與肛瘺可通過發病機制、癥狀表現、檢查方法、治療手段、預后情況等方面區分。痔瘡是肛墊下移或靜脈曲張形成的團塊,肛瘺是肛周膿腫破潰后形成的感染性管道。
1、發病機制:
痔瘡主要因肛墊支撐結構松弛、靜脈回流受阻導致,久坐、便秘、妊娠等是常見誘因。肛瘺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膿腫破潰后形成連接肛管與皮膚的慢性竇道,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可能繼發肛瘺。
2、癥狀表現:
痔瘡表現為無痛性便血、肛門腫物脫出,內痔可見鮮紅色噴濺狀出血,外痔可觸及柔軟包塊。肛瘺以反復流膿、肛周瘙癢為主,瘺管外口可見乳頭狀突起,急性發作期伴紅腫熱痛。
3、檢查方法:
痔瘡通過肛門視診、指診及肛門鏡確診,可見齒狀線附近紫紅色靜脈團。肛瘺需行探針檢查、MRI或超聲造影明確瘺管走行,內口多位于肛竇部位,復雜肛瘺需排除結核等特異性感染。
4、治療手段:
痔瘡輕癥采用高纖維飲食、溫水坐浴,藥物可選地奧司明、痔瘡栓,嚴重者行硬化劑注射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肛瘺需手術清除瘺管,低位肛瘺行瘺管切開術,高位肛瘺采用掛線療法,術后需定期換藥。
5、預后情況:
痔瘡經規范治療復發率低于10%,術后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肛瘺術后存在5%-15%復發風險,復雜性肛瘺可能需多次手術,合并克羅恩病者需長期抗炎治療。
日常保持每日1500ml飲水及30g膳食纖維攝入,推薦慢跑、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便后清潔使用無酒精濕巾,避免久蹲超過3分鐘,每年進行肛門指檢篩查肛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