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鵝口瘡主要由口腔科或兒科診治,嚴重時可轉診至感染科。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現為口腔黏膜白色偽膜,常見誘因包括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抗生素、口腔衛生不良等。
1、口腔科:
口腔科醫生通過刮取偽膜鏡檢確診鵝口瘡,可進行局部抗真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制霉菌素混懸液、克霉唑口腔貼片等,同時指導口腔清潔護理。對于反復發作或廣泛感染病例,口腔科會聯合其他科室制定治療方案。
2、兒科:
兒科醫生側重評估全身狀況,排查免疫缺陷、營養不良等基礎疾病。嬰幼兒鵝口瘡常伴隨拒食、哭鬧,兒科會開具安全性高的抗真菌藥物如制霉菌素,并監測生長發育指標。哺乳期母嬰同患時需同步治療。
3、感染科:
免疫功能低下患兒的嚴重鵝口瘡可能需感染科介入。當出現食管念珠菌病或播散性感染時,感染科會采用系統抗真菌治療如氟康唑口服液,并進行HIV等免疫功能篩查。住院患兒需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4、中醫兒科:
中醫將鵝口瘡歸為"口糜",辨證分心脾積熱、虛火上炎等證型。可采用黃連解毒湯加減內服,配合冰硼散外涂。推拿選取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避免黏膜損傷。
5、營養科:
營養科針對鵝口瘡患兒制定溫和飲食方案,推薦常溫流質如米湯、稀釋果汁,避免酸性或堅硬食物刺激黏膜。補充維生素B族和益生菌有助于黏膜修復,母乳喂養者母親需同步調整飲食減少糖分攝入。
鵝口瘡患兒應保持口腔清潔,哺乳前后用溫鹽水擦拭口腔,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避免濫用抗生素,適當曬太陽增強免疫力。癥狀持續3天未緩解、伴隨發熱或皮疹時需及時復診,早產兒或化療患兒出現鵝口瘡應列為急診處理。日常注意區分奶漬與病理性偽膜,偽膜擦拭后基底充血為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