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清酒是以米、麥等谷物為原料,經發酵釀造的低度酒,具有溫通經絡、活血散寒等藥用價值。
傳統清酒采用糯米、粳米或小麥為主料,通過酒曲糖化發酵制成。江浙地區常用黃酒曲,北方多使用麥曲,發酵過程中產生多種氨基酸和有機酸,酒精度通常控制在15-20度之間,區別于蒸餾白酒的高度數特性。
本草綱目記載清酒性溫味甘,歸肝經和胃經。其含有的發酵產物能促進血液循環,常用于中藥炮制如酒炙當歸、酒制大黃,可增強藥材活血化瘀功效。外用時能輔助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淤血。
在中醫方劑中常作為藥引,如當歸四逆湯中加入清酒增強溫經散寒效果。與阿膠配伍可促進吸收,與川芎同用能提升行氣活血作用。需避免與清熱類中藥同時服用,防止藥性相抵。
陰虛火旺體質者慎用,過量飲用可能加重口干舌燥癥狀。服用頭孢類抗生素期間禁止飲用,防止雙硫侖樣反應。每日飲用量建議控制在50毫升以內,孕婦及肝功能異常者需禁用。
當代藥企開發出低醇型清酒,通過低溫滅菌技術保留活性成分。部分產品添加枸杞、桑葚等藥食同源材料,制成具有補益功能的養生酒,但核心工藝仍遵循古法發酵原理。
飲用清酒時可搭配生姜片溫胃,佐餐選擇山藥、蓮藕等健脾食材。儲存需避光密封,開封后建議兩周內飲用完畢。適量飲用能改善末梢循環,但出現面紅耳赤等不適需立即停用。傳統清酒文化強調"微醺即止",符合中醫"治未病"的養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