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傷、氣壓損傷、顳下頜關節紊亂等因素引起。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感染或炎癥是常見誘因,多因挖耳損傷、游泳進水或過敏導致。典型表現為耳道紅腫、瘙癢伴黃色分泌物。日常需避免掏耳,急性期可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嚴重者需口服頭孢克洛抗感染。
2、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礙引發中耳積液感染,兒童高發。癥狀包括耳悶、聽力下降及搏動性疼痛,可能伴隨發熱。治療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配合鼻用糠酸莫米松噴霧改善通氣。反復發作者需考慮鼓膜置管術。
3、耳部外傷:
外力撞擊或異物刺入可損傷耳廓及外耳道,表現為局部瘀斑、撕裂傷或出血。輕微擦傷可用碘伏消毒,軟骨暴露需清創縫合。避免自行取出深部異物,防止鼓膜穿孔。
4、氣壓損傷:
飛行或潛水時氣壓驟變導致鼓膜內外壓力失衡,常見耳脹痛、耳鳴。可通過咀嚼口香糖、捏鼻鼓氣緩解,嚴重者出現眩暈需行鼓膜修補術。潛水前應做好耳壓平衡訓練。
5、顳下頜關節紊亂:
關節盤移位或肌肉痙攣可能放射至耳部,夜間磨牙或長期單側咀嚼者易發。特征為張口彈響、咀嚼疼痛。建議使用咬合板矯正,配合熱敷及布洛芬鎮痛,避免進食硬物。
日常注意耳部清潔時勿過度掏挖,游泳佩戴耳塞防護。出現持續疼痛伴膿液、聽力驟降或頭暈嘔吐需及時就診。飲食多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當進行頸部放松運動可改善耳周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