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需注重體溫維持、科學喂養、皮膚護理、感染預防及睡眠觀察。通過規范操作可降低新生兒發病風險,促進健康發育。
1、體溫管理: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需維持環境溫度在24-26℃,濕度50%-60%。出生后立即擦干身體,采用"袋鼠式護理"或預熱的包被包裹。避免過度包裹導致捂熱綜合征,每4小時監測體溫,維持在36.5-37.5℃之間。早產兒需使用輻射保暖臺或暖箱。
2、母乳喂養:出生后1小時內開始母乳喂養,按需哺乳每日8-12次。正確含接姿勢為嬰兒含住大部分乳暈,哺乳后豎抱拍嗝。觀察大小便次數,第3天起每天應有6次以上小便及3-4次黃色糊狀便。暫時性母乳不足時可使用小勺或乳旁加奶。
3、臍部護理:每日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臍帶殘端2次,保持干燥。穿尿布時需反折避免摩擦,臍周出現紅腫、滲液需就醫。臍帶多在7-14天自然脫落,脫落初期仍需繼續消毒3天。避免使用臍粉、紫藥水等不當處理。
4、皮膚防護:每日用溫水清洗面部、頸部及皮膚皺褶處,大便后及時清洗臀部。選擇pH5.5的嬰兒專用沐浴露,每周使用2-3次。紅臀護理需暴露患處,涂抹氧化鋅軟膏或凡士林。新生兒痤瘡無需特殊處理,粟粒疹禁止擠壓。
5、疾病觀察:注意精神狀態、吃奶量及膚色變化,呼吸頻率正常為40-60次/分。生理性黃疸多在2-3天出現,若進展快、范圍大需光療。嘔吐物帶血絲、抽搐、體溫超過38℃應立即就診。按時完成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種。
新生兒護理需保持環境清潔,接觸嬰兒前規范洗手。衣物選擇純棉材質單獨清洗,避免使用樟腦丸。每日進行撫觸按摩促進發育,俯臥練習需在清醒時監護。定期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出生后7天、14天、28天各做一次健康檢查。哺乳期母親需保證每日500kcal額外熱量攝入,補充維生素D400IU/天。注意觀察新生兒覓食、吸吮等原始反射,發現肌張力異常及時轉診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