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殘胃癌需結合胃鏡、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及幽門螺桿菌篩查等綜合評估。
1、胃鏡檢查:
胃鏡是殘胃癌診斷的核心手段,可直接觀察殘胃黏膜病變,通過內鏡發現潰瘍、腫塊等異常結構。檢查時需重點評估吻合口周圍黏膜狀態,對可疑病灶進行靶向活檢。全胃切除術后患者需采用特殊內鏡技術檢查食管空腸吻合區域。
2、病理活檢:
內鏡下取得的組織樣本需進行病理學檢查,明確細胞異型性和分化程度。典型殘胃癌多表現為低分化腺癌,需與吻合口炎、上皮內瘤變等鑒別。免疫組化檢測可輔助確定HER2狀態等分子特征,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3、影像學評估:
增強CT可顯示殘胃壁增厚、周圍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侵犯情況。PET-CT有助于鑒別術后瘢痕與腫瘤復發,對骨轉移檢出率較高。超聲內鏡能精準判斷腫瘤浸潤深度,為分期提供重要參考。
4、腫瘤標志物:
CEA、CA19-9等血清標志物雖無特異性,但動態監測可輔助評估治療效果。部分殘胃癌患者可出現CA72-4升高,術后標志物持續升高需警惕復發可能。需注意良性胃病也可能導致標志物輕度增高。
5、幽門螺桿菌檢測:
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測可明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該菌感染是殘胃癌的重要誘因,根除治療可降低癌變風險。對于既往胃手術史患者,建議每2-3年進行一次感染篩查。
確診后需根據分期制定個體化方案,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進展期需結合放化療。術后應保持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優先選擇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羹,避免刺激性飲食。定期進行上肢功能鍛煉可改善術后生活質量,建議每3個月復查胃鏡和腫瘤標志物,5年內密切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