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陰莖包皮內出現黃豆大小疙瘩可能由包皮垢堆積、包皮龜頭炎、皮脂腺異位癥、表皮囊腫或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
1、包皮垢堆積:
包皮與龜頭間的分泌物混合脫落細胞可能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硬結,觸感類似黃豆。這種情況多見于包皮過長或包莖的幼兒,通常無紅腫疼痛。日常可用溫水輕柔清洗,避免強行剝離。若伴隨排尿困難或反復感染,需考慮包皮環切術。
2、包皮龜頭炎:
細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導致局部出現紅色丘疹或硬結,常伴有包皮紅腫、分泌物增多。常見病原體包括白色念珠菌或鏈球菌。輕度感染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嚴重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真菌乳膏如克霉唑,或抗生素如莫匹羅星軟膏。
3、皮脂腺異位癥:
陰莖皮脂腺異常增生可形成黃色或膚色小丘疹,直徑多小于3毫米,但密集分布時可能觸及團塊感。此為良性病變,通常無需特殊處理,青春期后可能自行消退。避免搔抓刺激,定期觀察變化即可。
4、表皮囊腫:
包皮表皮細胞異常包裹形成的囊性腫物,質地較硬且邊界清晰。生長緩慢且多數無痛,但繼發感染時會出現壓痛。直徑小于5毫米的囊腫可暫不處理,若持續增大或影響排尿,需由小兒外科醫生評估是否需手術切除。
5、先天性發育異常:
尿道下裂、陰莖彎曲等先天畸形可能伴隨局部組織隆起,此類情況多出生時即存在。需通過超聲檢查評估是否合并尿道或海綿體結構異常,確診后需在1-3歲進行整形修復手術。
建議每日用38℃以下溫水清洗陰莖,動作輕柔避免摩擦。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護產品。觀察是否伴隨排尿哭鬧、包皮口流膿或發熱等癥狀,出現上述表現需24小時內就診。2歲以上幼兒若反復發生包皮炎或排尿困難,可考慮在感染控制后行包皮分離術。飲食上減少高糖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A和鋅元素有助于皮膚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