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造影是通過影像學檢查評估頸動脈結構和血流情況的診斷技術,主要用于檢測動脈狹窄、斑塊或畸形。檢查方式包括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1、DSA技術: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頸動脈造影的金標準,需經股動脈穿刺插入導管并注射造影劑。該技術能清晰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斑塊形態及側支循環,分辨率可達0.2毫米,但屬于有創檢查,存在0.5%-2%的并發癥風險。
2、CTA檢查:
CT血管成像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進行快速斷層掃描,可三維重建頸動脈分支。檢查時間約5分鐘,能識別鈣化斑塊和管腔狹窄,但對碘造影劑過敏者禁用,輻射劑量相當于100張胸片。
3、MRA方式:
磁共振血管成像利用磁場和射頻波成像,無需電離輻射。時間飛躍法TOF-MRA無需造影劑即可顯示血流信號,對比增強MRA則能提高小血管顯影率,但檢查時間長達30分鐘且禁用于體內金屬植入者。
4、超聲篩查:
頸動脈超聲作為初篩手段,通過多普勒效應評估血流速度和斑塊回聲特性。檢查無創且可重復操作,但對操作者經驗依賴性強,對顱外段血管顯示優于顱內段。
5、適應癥:
臨床適用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疑頸動脈狹窄、血管畸形評估及術后隨訪。典型癥狀包括突發單側肢體無力、黑朦或言語障礙,超聲顯示狹窄率>50%時需進一步造影確認。
檢查前需評估腎功能及過敏史,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者需暫停48小時。術后穿刺部位需加壓包扎6小時,觀察有無血腫或神經損傷。日常建議控制血壓低于140/90mmHg,低鹽低脂飲食,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吸煙者應立即戒煙,可降低卒中風險達50%。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有助于監測斑塊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