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可能由細菌感染、智齒阻生、牙周炎、口腔潰瘍、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嚴重感染時可能伴隨發熱癥狀。治療方式包括局部清潔、抗生素使用、膿腫切開引流、鎮痛處理、病因治療等。
1、細菌感染:牙齦腫痛常見于厭氧菌或鏈球菌感染,炎癥反應釋放的致熱原可能引起低燒。建議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清潔口腔,感染擴散時需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或頭孢克肟控制感染源。
2、智齒阻生:阻生智齒周圍形成盲袋易積存食物殘渣,引發冠周炎時可伴38℃以下發熱。需拍攝牙片評估阻生角度,使用雙氧水沖洗齦袋,急性期過后考慮拔牙手術或牙齦切除術。
3、牙周炎進展:中重度牙周炎可能引起持續低熱,與牙周袋內毒素入血有關。需進行齦下刮治清除菌斑,配合多西環素等藥物控制炎癥,每3-6個月復查牙周狀況。
4、膿腫形成:急性根尖周膿腫或牙周膿腫可能導致39℃以上高熱。臨床可見波動性腫脹,需急診切開引流,膿液培養后選擇敏感抗生素,必要時行根管治療或患牙拔除。
5、全身因素: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牙齦感染更易發熱。需監測血糖水平,加強維生素C和鋅元素攝入,避免過硬食物刺激患處,體溫超過38.5℃時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
日常應選用軟毛牙刷輕柔清潔,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體溫持續超過3天或出現寒戰癥狀需及時就診,排查是否合并頜面部間隙感染。保持每日兩次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線清理牙縫,每半年接受專業潔牙可有效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