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手術后復發風險可通過術后護理、生活方式調整、盆底肌訓練、定期復查、及時干預等方式降低。復發可能與年齡、激素水平、慢性腹壓增高、手術方式選擇、術后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
1、術后護理:術后6周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使用高纖維飲食預防便秘,減少腹壓對盆底的沖擊。每日溫水坐浴促進切口愈合,觀察陰道出血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2、生活方式調整:長期控制體重在BMI<24,戒煙減少咳嗽對盆底的刺激。避免久站久坐,搬運重物時采用屈膝姿勢,慢性咳嗽患者需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3、盆底肌訓練:術后4周開始凱格爾運動,每天3組每組15次收縮,維持2-3秒后放松。結合生物反饋治療提升訓練效果,持續鍛煉至少半年以上。
4、定期復查:術后1/3/6/12個月進行盆底超聲檢查,評估支撐網片位置。每年做一次POP-Q評分,絕經后女性需監測雌激素水平變化。
5、及時干預:發現輕度脫垂時使用子宮托輔助支撐,中度以上需考慮二次手術。合并壓力性尿失禁可選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重度脫垂可能需要骶骨固定術。
術后應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低沖擊運動,攝入富含膠原蛋白的銀耳、蹄筋等食物。絕經女性在醫生指導下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合并糖尿病者需將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出現咳嗽噴嚏漏尿、下墜感等癥狀時,建議盡早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