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與痔瘡可通過發病機制、癥狀表現、解剖位置、并發癥及治療方式等方面進行區分。
脫肛是直腸黏膜或全層經肛門脫出,多因盆底肌松弛、長期腹壓增高導致。痔瘡是肛墊下移或靜脈曲張形成,與久坐、便秘等誘發肛周靜脈回流障礙有關。兩者病理基礎不同,脫肛屬于解剖結構移位,痔瘡屬于血管病變。
脫肛典型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初期可自行回納,后期需手動復位,常伴肛門墜脹感。痔瘡以便血、肛門瘙癢為主,內痔脫出多能自行縮回,外痔形成疼痛性硬結。脫肛脫出物呈環狀,痔瘡脫出多為分葉狀。
脫肛病變位于直腸末端,涉及直腸黏膜或肌層。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上,外痔位于齒狀線以下,混合痔跨越齒狀線。直腸脫垂范圍通常超過痔瘡病變區域。
脫肛可能引發黏膜潰瘍、腸管嵌頓壞死,長期脫垂導致肛門失禁。痔瘡并發癥包括血栓形成、貧血、肛周濕疹。脫肛對排便功能影響更顯著,痔瘡出血風險更高。
輕度脫肛采用提肛運動、硬化劑注射,重度需行Altemeier手術或Delorme手術。痔瘡優先選擇飲食調節、痔瘡栓太寧栓、馬應龍栓、普濟痔瘡栓,嚴重者行痔環切術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避免久蹲久坐,練習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脫肛患者應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壓增高因素,痔瘡患者需保持肛周清潔。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嵌頓出血時需及時就醫,通過肛門指診、腸鏡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