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生長受限可通過營養補充、改善胎盤功能、控制母體疾病、胎兒監測、必要時提前分娩等方式干預。該癥狀可能與母體營養不良、胎盤異常、妊娠高血壓、胎兒染色體異常、宮內感染等因素有關。
母體攝入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奶,每日增加300-500大卡熱量,補充鐵劑、鈣劑及復合維生素。妊娠期每周體重增長需達0.5kg,葉酸每日需達600μg,血紅蛋白應維持在110g/L以上。
左側臥位每日保持12小時,低分子肝素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丹參注射液促進微循環。臍動脈血流S/D比值>3.0時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監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
妊娠期高血壓需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使用拉貝洛爾或硝苯地平。糖尿病孕婦餐后血糖需<6.7mmol/L,甲狀腺功能異常者TSH應維持在2.5mIU/L以下。
每周兩次胎心監護,每兩周超聲監測胎兒臍血流及羊水指數。生物物理評分≤6分需緊急處理,胎兒大腦中動脈PI值<1.0提示缺氧風險。
孕34周后胎兒體重<第3百分位可考慮分娩,孕周不足時完成促胎肺成熟治療。選擇剖宮產指征包括NST無反應型、臍動脈舒張期血流缺失、預估體重<1500g。
孕婦每日需保證30g優質蛋白攝入,增加深海魚類和堅果類食物,進行孕婦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每周監測宮高腹圍增長曲線,睡眠時使用孕婦枕保持左側臥位。妊娠20周后每四周進行胎兒超聲生長測量,發現增長停滯需住院行靜脈營養支持。控制每日鈉鹽攝入<6g,血壓波動較大時需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孕晚期每日胎動計數不少于10次/2小時,異常時立即胎心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