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經性耳聾可能由遺傳因素、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內耳血管病變、老年性退化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藥物治療、聲音訓練、手術等方式干預。
1、遺傳因素:
部分感音神經性耳聾與基因突變相關,如GJB2基因缺陷導致先天性耳聾。此類患者常表現為雙側進行性聽力下降,可能伴隨耳鳴或眩暈。建議育齡夫婦進行基因篩查,新生兒需完成聽力篩查。確診后需避免近親婚配,早期可通過助聽器補償聽力。
2、噪聲暴露:
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噪聲會損傷耳蝸毛細胞,常見于工廠工人或耳機使用者。典型癥狀為高頻聽力先受損,伴有耳悶脹感。日常需控制耳機音量在60%以下,接觸噪聲時佩戴防護耳塞,每周累計噪聲暴露時間不超過40小時。
3、耳毒性藥物: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利尿劑如呋塞米、化療藥順鉑等可能破壞耳蝸功能。用藥期間出現耳鳴或聽力波動需立即停藥,可采用銀杏葉提取物、甲鈷胺等神經營養藥物,嚴重者需進行前庭功能康復訓練。
4、內耳血管病變:
突發性耳聾多因內聽動脈痙攣或栓塞,可能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有關。患者多在72小時內出現單側聽力驟降,伴隨眩暈或耳周麻木。急性期需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血管擴張劑如倍他司汀,必要時聯合高壓氧治療。
5、老年性退化:
年齡增長導致耳蝸毛細胞和聽神經萎縮,表現為雙側對稱性高頻聽力喪失。建議6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測純音聽閾,選擇數字編程助聽器。合并耳鳴者可嘗試掩蔽療法,日常補充鋅劑及維生素B族延緩進展。
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需保持低鹽飲食,限制咖啡因攝入,每日進行呼吸訓練改善內耳血供。推薦快走、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避免潛水或高空彈跳等氣壓變化大的活動。睡眠時抬高床頭15度,減少耳蝸淋巴液淤積。突發聽力下降超過72小時需立即就診耳鼻喉科,排除聽神經瘤等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