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息肉可能由慢性刺激、局部感染、尿道損傷、激素水平異常、良性腫瘤增生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涂抹、激光治療、手術切除、抗感染治療、局部護理等方式干預。
1、慢性刺激:長期尿液殘留或異物摩擦導致黏膜增生,表現為排尿灼熱感或肉眼血尿。避免穿緊身褲,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減少化學洗劑刺激。
2、局部感染:淋球菌或支原體感染引發炎性息肉,常伴隨尿道分泌物增多。確診需進行尿培養,采用阿奇霉素、多西環素等抗生素治療,配合高錳酸鉀坐浴。
3、尿道損傷:導尿管留置或外力撞擊造成黏膜破損,修復過程中形成肉芽腫。急性期可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后期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氣化治療。
4、激素失衡:絕經后雌激素下降導致尿道黏膜萎縮增生,好發于陰道前壁1/3處。短期使用雌三醇軟膏局部涂抹,必要時行息肉電切術。
5、良性增生:尿道旁腺導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腫,易復發需病理確診。直徑>1cm建議行尿道鏡冷刀切除術,術后留置導尿管3-5天預防粘連。
日常需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避免騎行等壓迫會陰部的運動。出現排尿分叉、終末滴瀝等癥狀時應及時進行尿道鏡檢查,絕經女性可適當增加豆制品攝入維持雌激素水平,術后三個月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