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肝的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綜合判斷。典型表現為肝臟腫大、質地變硬且表面呈檳榔樣花紋,常見于長期酗酒或慢性肝病患者。
一、臨床表現與初步篩查:
患者通常存在長期飲酒史或慢性肝病史,伴隨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等非特異性癥狀。體格檢查可觸及腫大的肝臟,邊緣鈍圓,質地堅韌。實驗室檢查中,肝功能異常如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增高、白蛋白降低等可作為輔助依據,但缺乏特異性。
二、影像學檢查:
超聲檢查可見肝臟體積增大,回聲增粗且分布不均,呈現特征性"地圖樣"或"檳榔切面樣"改變。CT或MRI能更清晰顯示肝臟纖維化導致的結節狀結構,門靜脈高壓征象如脾腫大、腹水等可間接支持診斷。彈性成像技術如FibroScan可量化評估肝臟硬度值。
三、病理學確診:
肝穿刺活檢是診斷金標準。鏡下可見肝小葉結構破壞,中央靜脈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形成"星芒狀"瘢痕,將肝細胞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結節,伴脂肪變性、炎性細胞浸潤等改變。病理報告需明確纖維化分期如Metavir評分以指導治療。
確診后需立即戒酒并接受綜合治療。飲食以高蛋白、低脂、富含維生素的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堅硬、刺激性食物。適量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可改善代謝,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定期監測肝功能、甲胎蛋白及影像學變化,肝硬化患者需每6個月進行胃鏡檢查評估食管靜脈曲張風險。心理疏導對戒酒依從性和疾病預后至關重要,建議家屬共同參與健康管理。